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扬波振激 ——肇庆学院文学院书法系19级2班篆书作品展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7:5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特邀教师:胡海鹏题字)


前言

混顿初开,阴阳始分。在天垂象,圣人循因。俯察地理,仰观天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孳乳成字,书契方殷。
书之为用,翼卫经纶。圣贤学术,帝王陶钧。百氏九流,内典玄文。不由斯字,何以纪闻。同流天地,功侔典墳。
宗周保氏,六书训蒙;汉唐馆师,说文斅童。入古既高,穷变会通。学至寻源,乃得浑融。是以诸代,翰册盛隆:
殷墟龟甲,健峭清挺。三代吉金,醇和雅正。六国文字,纷纭互竞。秦公石鼓,浑穆苍劲。二李玉箸,异代同称。
论篆之妙,肇启八分。纵横有象,方谓成文。若稷垂颖,似蛇棼缊。鹰跱鸟震,凤羽龙鳞。扬波振激,势似凌云。
欲篆臻妙,学深为宜。六书为本,八体遍师。音韵训诂,翼而辅之。岂彼白丁,任笔所施。春蚓秋蛇,刻鹄贻讥。
需姿情性,散诸怀襟。或取雄劲,烁石镕金。或取清俊,如沐春霖。金声铎振,元气漓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妍质迁革,旷代所限。今不逮古,虔礼是叹。鸿都新学,薄涉书丹。临池日浅,挥运未娴。形质粗具,神采未安。
敝帚在庭,非敢自珍。野人献曝,犹思采芹。独学寡悟,义著周墳。集思广益,圣训敦敦。遂荐方家,乞指迷津。

叶雪庵谨序
时庚子端午于肇庆学院






教师风采
叶雪庵,广东广州人
       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州美术学院书法学硕士,师承祁小春教授及周树坚先生。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会员。南粤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隔山书画院秘书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海珠区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召南诗诗社员。现任教于肇庆学院文学院书法系。





《唐诗数首》180x48cmx4







课堂示范选










课堂氛围选





学生作品展示
(本次展览由本班18名同学参加,
名单顺序随机排列不分先后)



(一)
马镇
1998年生于甘肃陇南
       在叶老师上大篆课的这一段时间里,我颇有心得,尤其对笔法的理解体会很大,其中对吴昌硕石鼓文大量的书写让我对吴昌硕在书法上大胆的创新叹为观止,尤其他的线条,所以在这次大篆的学习中我尝试用石鼓文的线条去书写其他大篆,但是所学所得有限,应用的不是很理想,希望日后多多探讨,多多学习。

《临摹大盂鼎》180x97cm


《节录书谱》180x97cm


《桃花源记》180x97cm






(二)

朱境威
1997年生于广东汕尾
      篆书,古代汉字书体之一。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在大篆的学习中难点有二,其一是篆尚婉而通,追求书写的灵活性,其二是字法的准确性,大篆距今久远,很多字形破损严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解决这些问题,争取更大进步。

《节临散氏盘》640×180cm

《红旗青史联》180×45cmx2





(三)
王静怡
2000年生于广东东莞
       由铁线篆过渡到大篆的临习,仍有相通之处。“篆尚婉而通”,线条的圆润饱满,气息的通畅等等。此次临习的《散氏盘》篆取纵势,醇厚古茂。通过用笔的来表现不同的线质,追求更高的笔意。在对于金文的临摹,喜欢沉下心来,踏实写字,心急则气燥笔浮。正如古人所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选临散氏盘》 276 × 12cm ×6


《精准扶贫》180x97cm





(四)
孟殿勋
2001年生于广东中山
       经过了四周篆书课程学习后,受益匪浅,初学大篆的我经过学习已经对大篆有了基本的认识且掌握了书写的技法。
       这次大篆学习了四种,其中我对史墙盘情有独钟,史墙盘无论于章法,字形包括线条和整体的气息都令我尤为喜爱。上完叶老师的篆书课程后我的大篆从不懂到创作,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节临史墙盘》138x241.5cm


《抗疫诗文二首》138 x138cm





(五)
石伟炫
2000年生于广东广州
      《墙盘》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整体整齐秀丽有较高水平,是当时的杰作之一。鄙人在书写过程中追求用笔在圆润中有劲力,起止都用藏锋,也让其行气凝练,字形也在规整中有变化。

《通临史墙盘》180 × 97cm


《唐诗四首》48 × 32cm × 12





  (六)
梁楚琪
1999年生于广东佛山
       通过一整个学年叶老师的篆书课程学习,我们从上学期开始学习小篆中最严谨的“铁线篆”,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和亲身示范,本人对小篆的基本笔法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的认知和了解,到了一个学期,我们通过网课,跟从叶老师的脚步,对西周时期的大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篆书的理解更加深入,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

《节临史墙盘》138x69cmx2

《诗声抗疫 七言绝句》 138x69cm×2





(七)
王亦心
2001年生于山西
      此学期吾知学大篆。堂中接矣,《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史墙盘》。第一次学,使吾谓篆书有不同也,余谓学篆必备之书识,知文字流,辨篆而知异统篆之性及变。临习大篆要得其用笔、结字态与章也。是知在叶师之讲堂中皆有学。

《通临史墙盘》170×130cm


《将进酒》180x97cm





(八)
黄琛悦
2001年生于广东深圳
       初学大篆,误以为其需“抖”显拙,后见近代书家临本,终悟大篆以结字不平、不匀为趣,以逆行绞锋显雄浑,以中锋铺毫见笔力。习大篆,吾选《史墙盘》为临本,欣赏其线形如金石铸造而略带温润,孙过庭曾言:“篆尚婉而通”,线与笔法千古不易,今仍需在苍润间求进也。

《通临史墙盘》138×158cm


《将进酒》180×96cm





(九)
李瑞杰
2000年生于河南安阳
       本学期的课程已接近尾声,自己对于书法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不知不觉中也使自己有了很大的突破。篆书作为流传几千年的文字,其对史学、文字学以及艺术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跨越千年心摹古人,去感受甚至超越古人使我感到十分激动。

《节临散氏盘》5x70cmx4


《山坡羊·道情》48x89cm





(十)
黄拓霖
2000年生于茂名
       在这四周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大篆碑帖,如《散氏盘》《史墙盘》等。通过临摹巩固基础后,我们进行了创作。在叶老师的细心教导下,我对大篆的用笔和字体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次我选取《史墙盘》进行,其风格特点是点画圆匀、粗细相近,结字端庄工稳,意态典雅。

《史墙盘临摹》 179×120cm


《楚地起疫》  150×70cm





(十一)
王辉栋
2001年生于广东广州
      庚子岁夏,我在叶师下,不特长之其书论,知了殷、周之文,亦开之目,习其百二,丰之其法。所见所闻,不知长矣,亦开其远。每学之点评皆能请益良多,亦使我知之其常作之线质过扁,无质感,我须也得用笔之意,在次之书学中当记师言也,砺行,不修己之业也。

《节临大盂鼎》 180×97cm


《古风诗三首》180×97cm





(十二)
晏祉真
2000年生于江西南昌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浑朴雄伟,沉涩庄重,用笔以藏锋为主,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线条深厚苍茫,其字结体呈不对称状,破除了小篆四平八稳的思维定式,字里行间中隐隐透出一股庙堂之气。临习散氏盘加深了我对篆书的认识和理解。

《节临散氏盘》70×180cm×3


《古诗七首》70×240cm





(十三)
   吴佳怡
2000年生于广东湛江
       通过学习大一下学期的篆书课程,我收获颇丰。这学期篆书方向以大篆为主,我们临习了不同古帖,如《史墙盘》,《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等。在叶老师细心的指导和高清的示范下,我们知道了学习大篆主要是要学习它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在转折上的微妙变化,用笔上主要以中锋用笔为主,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还可以“移植”到其它书体上来,进而大大提升书法线条的质感和书写水平。
然而,我在大篆的临摹上还有许多不足,希望日后能多加练习,加以弥补。

《史墙盘节临》180×90cm


《离骚》248×129cm





(十四)
高圣恩
1999生于河南平顶山
       钟鼎铭文铸字魂,先秦石鼓巧镌存。殷墟甲骨留占卜,汇总成为大篆根。临古还需通理解,画沙走笔显乾坤。藏锋含蓄强其骨,收笔如同屋漏痕。大篆(除甲骨外)用笔以藏锋为主,就如同颜鲁公所言:“如锥画沙”,怀素所谓:“屋漏痕”,都是观天地万物悟出来的经典总结。

《通临散氏盘》 180×97cm


《二十四诗品·高古》180 × 97 cm






(十五)
李知临
2001年生于东莞石龙
       大篆又称籀文,比划大多凝重而浑厚,风格典奇骏丽。所谓融会贯通,篆隶的掌握在书法的学习中是重中之重,幸得雪庵先生的耐心教导,现对篆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大篆中我更偏爱婉转圆融、疏朗劲挺的史墙盘,在临习中也比较着重于此。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继续保持好学谦逊,探索文墨之妙。

《节临史墙盘》180X60cmX2


《录曹植诗一首》180x30cmx3





(十六)
陈璐
2000年生于广东湛江
       大篆者,周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为之篆。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而到西周晚期为金文的繁荣期,涌现出许多传世精品。在学习诸多铭文里,我对《毛公鼎》喜爱颇深。此鼎铭文是现存铭文字数最长的青铜器,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为端整。通过叶老师的指导,我思考了许多关于大篆金文线质的问题,从中领悟了大篆用笔与小篆的差别,收获极大,更增加了自己对于篆书的喜爱。

(请锁定屏幕,将手机向右转90°欣赏)
《毛公鼎节选》39×47cm×11


《马说》100×180cm





(十七)
陈艺涵
2001年出生于广东潮州
       这次篆书临摹课程叶老师带领我们从散氏盘入手体会大篆的线条,领略了大篆的结构的趣味,后面又带领我们领略了墙盘等诸多大篆,让我们充分领略了金文之美,也让我们对线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临大盂鼎》 180×97cm


《录苏轼词二首》180×97cm





(十八)
关铭欣
2000年生于广东肇庆
       这一整个学年的篆书课程,我们从小篆中最严谨的“铁线篆”开始入手,对小篆的基本笔法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的认知。后期我们跟从叶老师的脚步,对西周时期的大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篆书的理解更加深入。

《节临史墙盘》180×95cm


《颂英雄》248×70cm



后记

此次展览由2班的18位同学自愿参加,特地邀请叶炼勇老师给大家指点、调整作品。在准备展览的过程中,大家虽然只可通过网络交流联系,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篆书探索的热情。
篆书博大精深,为书体之始。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高古朴拙的大篆,也含流畅秀丽的小篆,呈现出我们在大一整学年中,在叶炼勇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对篆书这一书体较为全面的认知理解效果。这是老师们和同学们共同付出的成果,也是我们学习的阶段性总结。希望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19级2班的各位同学能够继续保持对书法艺术最纯粹的求学态度,在肇庆学院文学院书法系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得到更加丰富的收获!
与此同时,真诚地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配合和班委们的辛勤付出,更要感谢肇庆学院文学院书法系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对我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19级书法2班全体同学



文字:叶炼勇
陈艺涵
图片:  马    镇
编辑:关铭欣
黄琛悦
初审:叶炼勇
复审:曹子器
成思园
终审:胡海鹏
熊沛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